陆家小囡的成长手札
原标题:陆家小囡的成长手札
导读:
陆家小囡的成长手札一、名字的由来陆晓薇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。父亲是中学语文老师,母亲是小学音乐教师。1995年那个初春的傍晚,当护士抱着刚出生的她走出产房时,父亲看着窗外微...
一、名字的由来
陆晓薇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。父亲是中学语文老师,母亲是小学音乐教师。1995年那个初春的傍晚,当护士抱着刚出生的她走出产房时,父亲看着窗外微雨中摇曳的梧桐树,突然想起了陆游的那句"小楼一夜听春雨"。
就叫晓薇吧,"父亲轻声说,"陆晓薇,希望她像春天的蔷薇一样,在晨光中绽放。
这个名字伴随了她整个童年。在幼儿园里,老师总爱叫她"小蔷薇",同学们则亲切地称呼她"薇薇"。每当这个时候,她都会腼腆地低下头,脸颊泛起淡淡的红晕,像极了初绽的蔷薇花苞。
二、童年的旋律
晓薇的童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。父母工作的学校成了她最熟悉的游乐场。放学后,她常常趴在音乐教室的窗台上,看母亲教孩子们唱歌。那些跳跃的音符如同有生命的小精灵,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艺术的种子。
五岁那年,母亲送给她一架小小的电子琴。从那天起,每天晚饭后,家里就会响起断断续续的琴声。父亲常说,那是他听过最动人的音乐,虽然有时候会突然跑调,但那份纯真与热情却无可替代。
小学三年级时,晓薇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。第一次站在舞台上的紧张感,她至今记忆犹新。当聚光灯打在她身上时,她几乎忘记了呼吸。但音乐响起的那一刻,所有的恐惧都化作了歌声,飘向远方。
三、成长的阵痛
初中是晓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。青春期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变化,还有心灵上的困惑与挣扎。她开始质疑自己的价值,常常对着镜子发呆,思考着"我是谁"这个永恒的命题。
初二那年,她暗恋上了班上的学习委员。那份青涩的情感像春天的野草,在她心里疯狂生长。她开始写日记,把不敢说出口的心事都倾诉给那些泛黄的纸页。可惜,这场单相思最终无疾而终,留给她的只有一本写满心事的笔记本和几首忧伤的小诗。
也是在这个时期,她与父母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。父亲希望她专注学业,母亲则期待她在音乐上有所建树。夹在两种期待之间的晓薇常常感到窒息,她开始用沉默对抗这些压力,把自己封闭在房间里,用耳机隔绝外界的声音。
四、自我的觉醒
高中时期,晓薇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。在一次文学社的活动中,她偶然接触到了现代诗,那些跳跃的文字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她封闭已久的心门。她开始尝试创作,把自己的困惑、迷茫和希望都倾注在诗句里。
我是一株生长在墙缝里的蔷薇/不需要园丁的修剪/也能开出自己的春天"——她在笔记本上这样写道。这首诗后来发表在校刊上,引起了不少同学的共鸣。
高考前夕,晓薇做出了一个让父母意外的决定:她要报考中文系,而不是他们期望的音乐学院或师范院校。经过一番激烈的家庭会议,父母最终还是尊重了她的选择。那个夏天,她第一次感到,自己的人生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五、远方的风景
大学四年是晓薇飞速成长的时期。在文学的世界里,她遇见了无数灵魂的共鸣者。她加入了诗社,参加了文学沙龙,甚至开始在校报上发表专栏文章。那些文字记录着她的思考、她的成长,也记录着这个时代的变化。
大三那年,她独自一人背包旅行去了云南。在那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土地上,她遇见了形形的人:有坚守传统手艺的白族老奶奶,有放弃高薪工作开民宿的都市白领,还有徒步穿越怒江峡谷的背包客。这些相遇让她明白,人生可以有无数种可能。
毕业前夕,当同学们都在为进入体制内或知名企业而努力时,晓薇却选择了一家新兴的文化传媒公司。她知道这条路充满未知,但她更害怕过上被设定好的人生。
六、归来的蔷薇
如今,三十岁的陆晓薇已经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专栏作家。她的文字温暖而有力,常常能触及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。偶尔,她也会回到父母所在的校园,站在那棵见证她出生的梧桐树下,回想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。
去年春天,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《墙缝里的蔷薇》。在新书签售会上,一位年轻女孩问她:"陆老师,您觉得人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?
晓薇微笑着回答:"像蔷薇一样,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,都要记得开出自己的花。
那一刻,她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前的自己——那个站在音乐教室门口,怯生生地往里张望的小女孩。时光流转,容颜改变,但内心深处的那份纯真与勇气,却从未消失。
[全文完]